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资讯工艺品正文

瓷胎竹编的起源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6-03-05 浏览次数:100
  竹编工艺的发展历史悠久,名人诸多,从古至今,陶瓷,铜器,书画等工艺品琳琅满目,数不胜数,但竹编工艺也为中国工艺文化增添不少光彩,而瓷胎竹编更是竹编工艺花丛中最鲜艳的那朵。
  
  瓷胎竹编是始于成都、长于成都的手工艺品,是地地道道的成都造。自创立以来,瓷胎竹编工艺的每一步发展都经过了众多竹编艺人的不断钻研、改进、传承。
  
  清同治光绪年间,在民间竹编的基础上发明瓷胎竹编,实现从实用品到工艺品的升华。这一全新工艺的创立就是由成都的民间艺人张国正完成的。
  
  光绪末年,张国正在劝工局开班授课、培训艺徒。刘福兴、肖天龙等人就是这里培训出来的。一九二九年广汉人林绍清来到成都,在刘福兴的铺子里当学徒,出师后自己开铺子卖竹编。到了四十年代末,老的艺人死的死、停的停,仍在从事瓷胎竹编的就只剩下林绍清一人了。后来林绍清靠经营瓷胎竹编也无法维持生计,只好回家务农,间或从事竹编。所以工艺史上称林绍清是保存瓷胎竹编的半个人。
  
  一九五四年,政府发掘民间工艺,林绍清又回到成都,重新制作瓷胎竹编。从生产小组到合作社,再到工厂成立,人员不断增多。洪定泽、罗仲泉、罗成贵、熊九安、徐发荃、江秀清、肖淑清、王忠华、汤子清、李玉彬、李玉树等先后进入工厂,跟随林绍清学艺,瓷胎竹编技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。
  
  从一九七一年起,随着对外交往的恢复,已缩编成竹编车间并入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竹编队伍重新组建了工厂。有了张德育、张书君、黄良桂等专业设计人员,专门成立了以肖淑清为组长、先后有王忠华、汤子清、李玉彬、曹碧君、藏宝晋、杨媛媛、徐玉华、田太群、谢国蓉等组员的新产品组,专业进行瓷胎竹编技艺的创新和新品的设计。几年中两次大招工加上零星进人,为工厂增加了黄洪萍、田太群、丁惠邦、薛新蓉、孙万愚、张秀清、徐基萍、曾家瑜、阚培英、胡丽华、李家群、李玉梅、田瑞、田俊等新生力量,为瓷胎竹编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人员基础。正是在这些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,成都瓷胎竹编不断进步,在各次展览评比中获得佳誉,先后多次被评为四川省、轻工部、国家旅游局优质产品和国家银奖。
  
  一九八○年,渠县人刘嘉峰热衷编织,专程来到成都,求教于林绍清工艺师并希望进入竹编厂工作,可是由于体制和身份的限制无法办到。林绍清对他十分赞赏,悉心指点。刘嘉峰后来又游学自贡,学习龚扇技艺,然后博采众长,有所创新。在此期间,成都竹编厂也加强了与兄弟地区、兄弟技艺的交流。学习借鉴新繁棕编技艺,请来湖南岳师傅传授粗编疏编,聘请成都工艺美术学校的老师培训美术知识和设计技巧。工人队伍的技术素养得到了提高。同时,曹碧君、田太群、汤子清、王忠华、李玉树、肖淑清、孙万愚、张秀清、丁惠邦、徐发荃、李玉梅、黄洪萍等人先后出国出境访问、表演、参会,扩大了与各国各地区同行的交流。
  
  一九八八年,四川省开始评选工艺大师,对瓷胎竹编工艺作出特殊贡献的林绍清和他最得意的弟子肖淑清、王忠华,还有刘嘉峰都首批上榜。四年后,李玉树、李玉梅、田瑞、张秀清、胡丽华五人成为第二批省工艺大师,孙万愚、黄洪萍、高福生、田俊、李家群等五人被评为省优秀专业技艺人员。一九九九年黄洪萍、李家群也评为工艺大师,徐基萍评为优秀技艺人员。二零零五年,孙万愚被评为工艺大师。至此,从事瓷胎竹编工艺的艺人中共评出十二位大师、六名优秀,除了一人,全部是成都竹编厂的艺人们。竹编工艺在华夏大地传播开来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